深圳市玛威尔显控科技有限公司

智慧公交站牌系统提供商

咨询热线

17727982863
电子站牌咨询

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&展会 > 行业动态>全国公交候车设施改造升级加速,智能化、人性化等四大趋势引领城市出行新变革

返回列表 返回
列表

全国公交候车设施改造升级加速,智能化、人性化等四大趋势引领城市出行新变革

公交候车设施作为市民日常出行高频接触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,不仅承担着保障乘客安全便捷候车的核心功能,更是彰显城市治理水平、传递城市文化底蕴、展现公交服务品质的重要公共空间载体。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化、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,市民对 “美好出行” 的需求已从 “走得了” 向 “走得好、走得舒适、走得有温度” 转变。在此趋势下,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公交候车设施改造提升工作,通过优化硬件配置、创新服务模式,着力改善乘客候车体验、提升公交运行效率,进而增强公共交通对市民出行的吸引力,助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,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、高效有序、可持续发展注入关键动力。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公交候车设施改造提升的主要趋势。

一、智能化:以技术赋能,打造 “可知、可感、可控” 的智慧候车体验

随着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,公交候车设施正从 “传统停靠点” 向 “智慧服务终端” 转型。通过部署智能硬件设备、搭建数据交互平台,实现公交出行信息实时化、线路调度动态化、服务功能多元化,让乘客的候车过程更便捷、更高效、更透明。

案例 1:济南 —— 智能电子站牌,让候车 “心中有数”

济南公交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智能化电子站牌,构建了 “视觉 + 听觉” 双维度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。该站牌依托公交 GPS 定位系统与实时数据传输技术,不仅能清晰显示过往公交线路的车辆实时位置、预计到站时间及站距,还会动态更新线路临时调整通知、末班车发车状态等关键信息,有效解决乘客 “不知车来否、不知等多久” 的痛点。同时,站牌配备语音播报功能,针对老年乘客、视力障碍乘客等群体,通过定时语音提醒来车信息,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范围。据济南公交相关数据显示,智能电子站牌投用后,乘客候车焦虑度显著降低,公交出行满意度提升约 15%,切实推动了公交服务从 “被动响应” 向 “主动服务” 的转变。

image.png

案例 2:贵州安顺 —— 智慧站台融合 “功能 + 文化”,激活城市服务节点

贵州安顺市西秀区聚焦主干道公交站台升级,打造了一批兼具实用功能与地域特色的智慧站台。该站台以 “新中式风格” 为设计基调,顶部 LED 灯带与当地 “屯堡小嬢嬢” 文化图案巧妙融合,在视觉上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;功能层面,站台中央设置 65 英寸高清触摸屏,除提供公交到站时间、线路走向等基础信息外,还新增周边景点推荐、商业服务指引等拓展功能,为市民游客提供 “一站式” 出行服务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站台内置客流监测传感器,可实时统计候车人数、高峰时段分布等数据,并将信息反馈至公交调度中心,助力调度人员动态调整发车频次、优化线路规划,有效减少车辆空驶率。据统计,智慧站台覆盖区域的公交高峰时段准点率提升 8%,空驶率降低 5%,实现了 “乘客体验优化” 与 “运营效率提升” 的双向共赢。

image.png

二、人性化:以需求为核心,构建 “全龄友好、安全便捷” 的候车环境

人性化是公交候车设施改造的核心出发点,其核心在于 “从乘客视角出发”,围绕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,完善硬件设施配置、优化空间布局设计、强化安全保障措施,打造 “无障碍、有温度” 的候车空间,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关怀。

案例 1:济南 BRT 中央岛式站台 ——“一站式便民服务站”,满足多元需求

济南 BRT 线路的中央岛式站台改造,将 “绿色环保” 与 “便民服务” 深度结合,构建了功能复合型的候车空间。在硬件配置上,站台采用环保节能建材,减少装修污染;交通流线设计遵循 “人车分离、进出有序” 原则,避免乘客与车辆交叉干扰,提升候车安全性。同时,站台内配齐各类便民设施:视频监控系统保障候车安全,自助售货机、共享充电宝解决即时需求,自助充值机方便市民办理公交卡充值业务,再加上宽敞舒适的候车座椅与高清来车预报大屏,全方位覆盖乘客候车过程中的 “衣食住行” 需求。此外,站台设置无障碍通道与盲道指引,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专属服务,真正实现 “全龄友好、全员覆盖”。


案例 2:四川内江 —— 细节化改造,让候车 “更舒适、更安心”

四川内江东兴区针对万达广场前公交站台(人流密集、商业属性强)的特点,开展精细化人性化升级。改造后的站台从 “小细节” 入手提升体验:一是更换木制椅面候车座椅,相比传统金属座椅,木质材料透气性更好、冬季不冰凉、夏季不烫身,大幅提升乘坐舒适度;二是增设无线充电模块,乘客可通过手机无线充电功能随时补电,解决 “手机没电” 的出行焦虑;三是优化雨棚设计,将雨棚宽度增加 1.2 米,并采用半封闭结构,有效扩大遮雨遮阳范围,即便在暴雨、大风天气,也能为乘客提供安全遮挡;四是强化安全保障,站台四周加装高清摄像头,实现无死角监控,同时配备应急呼叫按钮,乘客遇紧急情况可一键求助。改造后,该站台日均候车人数同比增加 20%,成为内江市民口中 “最贴心的公交站台”。

image.png

三、特色化:以文化为魂,让候车设施成为 “城市文化名片”

公交候车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,正成为传递城市文化、彰显地域特色的 “移动展厅”。通过将城市历史典故、自然景观、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设施设计,让候车设施从 “标准化产品” 变为 “差异化文化载体”,既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,也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。

案例:济南 ——“泉城元素” 融入候车廊亭,打造 “可阅读的城市空间”

济南市在经七路等核心路段的公交候车廊亭改造中,深度挖掘 “泉城” 文化内涵,将地域特色与设施功能无缝衔接。廊亭顶棚以 “泉城八景”(锦屏春晓、趵突腾空、佛山秋菊、鹊华烟雨、汇波晚照、明湖泛舟、白云雪霁、历下秋风)为主题,通过彩绘工艺生动还原八景风貌,白天展现传统美学韵味,夜间则借助顶部 LED 灯带的光影效果,让 “泉城八景” 在夜色中绚丽绽放,成为城市夜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外,廊亭座椅靠背刻印有济南标志性 “泉标” 图案与公交服务标语,地面铺装采用双色仿石砖,并镶嵌公交 LOGO 标识、乘车指引标识,部分站点还增设荷花浮雕(荷花为济南 “市花”),从细节处彰显 “泉城韵味”。这种 “文化 + 设施” 的改造模式,不仅让候车廊亭成为市民出行的 “打卡点”,更让乘客在候车过程中感受济南的历史文化魅力,实现了 “公共设施” 与 “文化传播” 的有机统一。

四、绿色化:以低碳为导向,推动候车设施 “可持续发展”

在 “双碳” 目标背景下,公交候车设施改造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通过采用清洁能源、环保材料、节能技术,降低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与碳排放,打造 “低碳、环保、可持续” 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,为城市绿色发展贡献力量。

案例:江苏扬州 —— 电子纸显示屏 + 太阳能供电,构建 “零碳” 智慧站台

江苏扬州经开区在扬子江路 “扬州智谷东”“交警支队” 两处公交站台开展绿色化改造试点,创新采用 “电子纸显示屏 + 太阳能光伏板” 的能源供给与显示方案。该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:一是电子纸显示屏具有 “低功耗、高可视性” 特点,无需背光照明,仅在刷新内容时消耗电能,且在强光环境下仍能清晰显示信息;二是站台顶部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,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中,为电子纸显示屏及站台照明系统供电,实现能源 “自给自足”,无需依赖市政电网。

据扬州经开区管委会测算,一座采用该方案的公交站台,年耗电量仅 17 度;相比传统 32 寸户外高亮液晶屏站台(年耗电量约 613.2 度),每年可节约电能 596.2 度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94.4 千克(相当于种植 33 棵树的碳汇量)。此外,站台建设过程中均采用可回收、低污染的环保建材,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。该试点项目的成功,为全国公交候车设施绿色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 “扬州经验”。

image.png

四大趋势引领下,公交候车设施成为城市发展 “微观缩影”

从各地实践来看,公交候车设施的改造提升已不再是单一的 “硬件更新”,而是涵盖 “技术赋能、需求响应、文化融入、低碳发展” 的系统性工程。未来,随着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市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升级,公交候车设施还将进一步向 “智慧化更深入、人性化更细致、特色化更鲜明、绿色化更彻底” 的方向发展,成为连接城市交通、服务市民生活、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,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、建设 “人民满意的城市” 提供坚实支撑。